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
——观《这个理由能支持论点吗?》作文指导课微澜之思
张秋红
今天听了《这个理由能支持论点吗?》作文指导课,收获颇多。作文题目如下:“近年来,众多妆容精致、连女生都自叹弗如的“小鲜肉”明星充斥荧屏。有人认为任其发展将败坏世风人心,有人则认为不必过于担忧。对此你有什么想法,请写一篇800字文章,题目自拟。”
教师的课堂达成目标是让学生思考“理由能否支持观点”,如果不能支持,该用什么样的途径来弥补理由的不足,从而使理由能够更充分地证明观点。主要探讨的段落内容如下:
小鲜肉是娱乐公司、媒体以盈利为目的打造的商品。小鲜肉的兴起也就短短几年的功夫,受到日韩流视觉系、“男团”等的影响,国内的娱乐公司顺势打造了一批妆容精致的年轻男性偶像明星,吸引了众多粉丝。粉丝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小鲜肉的外貌、行为等诸多特点,他们甚至被赋予各种“人设”以更好地满足粉丝的审美需求。现如今,电影、电视剧、广告乃至于各种食品包装袋上都已随处可见小鲜肉们的面孔。娱乐公司包装一批批的小鲜肉明星,来供应市场,吸引粉丝再制造更大量的粉丝,从而谋取更大的利益。
教学以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展开,班级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,共同探讨。各小组分别呈现以下问题:媒体娱乐公司不能追逐利益?阴柔之风的后果与经济运作有什么关系?理由与论证有逻辑关系吗?
讨论进行得非常顺利,教师循循善诱,一步步引出“媒体、娱乐公司有社会导向的功能”的理由,基本完美地呈现了预设的要求,从而达成教学目标:训练学生将理由说充分以更好证明观点。然而课堂与足球比赛一样不到最后一分钟是不能知道结局的。突然有学生大声质疑。
生1:老师,我有一个疑问,既然大众喜欢小鲜肉,粉丝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小鲜肉之风的盛行,娱乐公司推广小鲜肉来吸引粉丝这有什么不对?
生2:作为论证的一部分,媒体不能推阴柔之风,就表明媒体已经默认阴柔之风是不好的,这样就是先入为主,那么阴柔之风为什么是不好的,文章没有论证,所以它不是理由。
生3:“媒体、娱乐公司有社会导向的功能”这个理由,不是原文想要表达的理由,但是我们补充了这个理由,我觉得这个补充的理由是有问题的。社会导向的主流价值观就一定是正确的吗?
生4:媒体与娱乐公司真的就会有社会导向功能吗?难道对青少年的影响会比家庭和学校教育、比上层渠道的传播影响更大吗?
……
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,偏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,从观点上否定了这篇文章,而不是从理由上去证明观点;甚至将老师给出的理由也批驳了其中疏漏的地方。
在这个过程中,每个学生的质疑,教师都试图去解释,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疑惑。教师发现学生超出了预设目教学标,一直试图将学生的思路拉回来。但是学生完全陷入了“这个观点不能成立”的判断中,不肯再回到教师的轨道来。导致教师最后的总结,学生也显得兴致缺缺,未免有些美中不足。
我个人觉得,整节课内容设置非常充实,教师给的方法有很大的可操作性,倘若教师在最后学生质疑环节能够更好引导的话,对学生的写作帮助会更大。这就涉及到一个理念问题: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?窃作如下思考:
1.教师应是倾听者、辅助者
如果学生的质疑完全超出了教师的预设,教师应不应该硬把他们拉回来?这堂课的质疑环节,我感觉就是在进行一场师生辩论,教师在不停维护理由存在的合理性。在我看来,大可不必如此,学生能积极开展思维,这是求之不得的好现象,就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。雅思贝尔斯说过:“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、自我学习和成长。”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倾听者、辅助者,教师如果将自己当做是课堂的掌控者、主导者,那么一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,甚至可能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。当一个学生表达完观点的时候,教师要做的不是反驳学生的观点,而是问其他学生,有没有反对的同学,让学生自己去展开思维的博弈。
2.教师应是大方向的把控者
我们教学的大方向就是让学生思维活起来,肯动脑,能动脑,善动脑。至于学生动脑之后出现哪些不可控的内容,完全是情理之中的。莫如放开让学生自己思考,学生之间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碰撞。等学生全部表达完毕,教师总结,就像在辩论赛中的总结陈词一样,肯定他们的优点,指出学生理由中的疏漏之处,然后强调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即可。不要怕学生走的太远,教师只要把控方向,不让他走错,就可以了。
3.教师同时也应是学习者
现在的学生,他们知识的储备、思维的广度和深度,已经不能用老经验再去评判了,教师想要完全掌控学生,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如果教出来的学生能够厉害到走在老师前面,让教师能够从他的思维里获得灵感有所收获,不是教师梦寐以求的吗?
以此自省,摆正位置;教学相长,不亦乐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