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方刘: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,中共上海市委讲师团首批成员,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、副秘书长。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博士毕业。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,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。主持省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课题,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。
观点一:重视道德修养是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
《大学》中提到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这里所展示的,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。所谓三纲,是指明德、新民、止于至善。它既是《大学》的纲领旨趣,也是儒学“垂世立教”的目标所在。所谓八目,是指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它既是为达到“三纲”而设计的条目,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修身阶梯。
观点二:人性本善是道德修养的理论预设
《三字经》中有言: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。苟不教,性乃迁,教之道,贵以专。性善论指出了修身的必要性,之所以人人皆有善性,但圣人君子却是少数,因为人容易被外部环境影响,本心被物欲、流俗所遮蔽。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等“四端”仅仅表达了可能性,是“发端”,“端倪”,要转化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自觉,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。
观点三:正心诚意是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
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是做人的根本,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,也是人生的八德,也就是正心诚意。道德修养的核心主要可以包括:修出高尚的道德情感、修出深厚的为民情怀、修出脱俗的清廉风骨、修出坚定的意志品质、修出浩然的君子气质。
观点四:反躬自省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
子曰: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这也就是说,具有君子品行的人,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,而那些小人,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,撇清自己,从不会去反思自己,从自身找原因。因此,我们必须慎独慎微、心存敬畏、博学于文、约之以礼、知行合一。
清代名臣曾国藩在晚年的时候,给儿子纪泽、纪鸿立了四条遗训,并要求他们把遗训悬挂在中堂,每日诵读、日日遵行,一代一代传下去,教导后世子孙。这四条遗训就是“日课四条”:“慎独则心安,主敬则身强,求仁则人悦,习劳则神钦”。时至今日,曾国藩的“日课四条”对于现代人,尤其是干部提升素质、锤炼作风和砥砺品行仍大有裨益,值得借鉴和学习。
观点五:内圣外王是传统修身文化的理想目标
中国古人通过反躬自省的修身功夫达到的目标就是“内圣外王”。“内圣”代表内在修身的最高境界,“外王”代表外在成就。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八个条目被视为实现儒家“内圣外王”的途径,其中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,而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。“内圣外王”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、伦理、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。
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,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。在今天,我们努力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,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建设,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,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,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,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,加强我们的自身道德修养建设,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