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为展示学校办学成果,增进学科同行交流,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,上大附中围绕 “学为中心提素养 信息赋能促转型”主题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。此次活动不仅呈现了学校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优秀实践成果,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赋能作用。
政治学科
政治组刘俊老师以“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”为议题,紧密结合授课班级学情,设置真实情境触发学生思维,引导学生关注现实,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感知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重要责任。
王涛老师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,技术赋能思政课,并以南大智慧城的建设与发展为背景,聚焦典型事例,引导学生感悟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,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,感受青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使命担当。
宝山区政治教研员张敏主持研讨活动,并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。正高级教师孙献礼充分肯定了两堂课,提出了教学改进的建议,并为参会教师开设了《学为中心提素养》的微报告。孙老师的点评和微报告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何为“学为中心”,启发政治教师们如何讲深、讲透思政课,勇担政治教师的责任和使命。
历史学科
历史组青年教师秦媛开设了《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和全球化》展示课,戴羽浩老师开设《溯源·赓续——上附学子探索百年校史》的主题活动展示课。两位教师的展示课从选课题到课堂教学,都体现自己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认真投入的敬业精神。通过课前教师指导、学生分组探究,课中师生交流,生生互动,采用了教师示范、学生模仿至学生迁移创新的教学策略,两堂课达成了学为中心课型的转变。
宝山区历史教研员唐向东主持研讨活动。正高级教师邹玉峰进行了点评,他认为两位教师教学设计有通感,能创设情境,将历史融入生活,课堂讲授清晰,培养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。
地理学科
华思雯老师的《主题5 热力环流》一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、学生操作实验,探究大气运动的原理,再运用该原理解释海陆风、山谷风、巴山夜雨、福建茶农等生产生活现象,学生的地理实践力,综合思维能力、人地协调观念得以培养。梁岩老师的《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探究课程》一课从学生操作“用塑料泡沫板模拟地质构造实验”开始,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墨水屏的使用,以数字融合教学,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,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,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。
上大附中地理教研组组长陆敏凤主持研讨活动。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,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(中国地图出版社、中华地图学社)副主编周义钦做了《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及教学建议》微讲座,以编者视角高屋建瓴地带大家重新审视和研究课标和不同版本教材,对接下来的大情境、大单元教学给予了一定的指导。
英语学科
陆叶老师以主题化试卷评析的形式,带领学生,巩固高一第三单元Travel一课中的基础知识,突出评析重点,并以练代讲,形成“学为中心”的课堂。康维佳老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,通过阅读圈活动,思维导图绘制和丰富的迁移创新类学习活动,呈现了上大附中高二年级课外学生英文报阅读的基本情况。
宝山区兼职英语教研员、上大附中英语教研组副组长沈雅茜主持研讨活动。上海市正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,复兴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楼蕾点评道:两位老师教学路径明确,准备精心,主题突出,体现以学生为主体:陆叶老师轻松驾驭试卷评析课,举重若轻;康维佳老师把报刊阅读实践得非常扎实,将信息赋能落到了实处。楼蕾老师在“落实核心素养在课堂,高中英语语法教学”的微报告中,从教师困惑出发,引用语法专家Larsen Freeman的教学理论,对传统的语法观进行了挑战,并用若干实例向与会老师们展示了基于语用的情景化、交际化的语法教学策略。
语文学科
季剑炜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堂题为“多角度分析社会现象”的作文指导课,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,拓展了眼界。高一备课组团队协作,在备课组长张静老师的统筹协调下,带来了“《乡土中国》师生共读”特色课程,这是整本书阅读线上线下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探索。
宝山区语文教研员、特级教师王庆主持研讨活动并作点评,他指出季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形式新颖,指导学生用模拟体验的形式来尝试对现象进行多角度分析,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,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。静安区语文教研员,正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冯渊认为《乡土中国》特色课程中,教师指导学生对整本书的框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,能有效落实课程标准中本单元的学习目标,聚焦学习目标。
在“双新”实践中,上大附中各学科组把握区域教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契机,积极开展“学为中心”的课堂研究,并借助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上大附中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,进一步聚焦“学为中心”课堂转型,扎实践行“双新”课改,探索优秀人才培育的有效路径,为国育新人,为党育良才。